新加坡如何管理和服务国际人才

新加坡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彼时全国总人口不足200万,发展基础非常薄弱。但其依靠精准的定位和开放的政策,50年间一跃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电子工业中心、会展中心、生物医药中心以及区域教育中心。在2018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中,新加坡排名第二而中国位列第43名。2016年,在新加坡近561万人口中,有40%来自国外,研发领域的国际人才比例更高达 78%。

广告

研判需求,制定人才需求目录

人才需求目录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短期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趋势制定的引才清单,具有前瞻性、动态性和战略性。科学精准的人才需求目录让新加坡能更有针对性、策略性地引入国际人才。新加坡人力资源部根据人才需求目录和人才的背景履历审核发放不同类型的工作准证。目前针对国际人才主要有三种准证类型:高层次人才的EP准证、中级技能人才SP准证、一般外国劳工WP准证,并对后两类准证的发放实施配额管理。根据新加坡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公布《2018年人口简报》,持WP准证的外籍人员占41%,而持EP和SP准证的国际人才分别占11%和12%。根据《新加坡人口白皮书2013》的规划:到2030年,新加坡从事管理、行政和技术类工作的中高层次国际人才占比要达到三分之二。

政府引导,出台人才优惠税政

目前,新加坡个人所得税税率在0-22%,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税率水平(加拿大17-29%,美国15-28%)。新加坡制定的海外工作者纳税人计划规定:外国工作者享有5年的税务优惠期。此外,新加坡对企业也采取低税制,只征收一个税率为20%的所得税。为鼓励企业研发,还实行了研发费用双重扣除,以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对企业在招聘、培训外来人才的支出,以及为外来人才提供高薪和住房等福利待遇产生的支出,可以享受税收减免。对于经营先导型产业的技术企业,免税期可长达10年。为鼓励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设在新加坡,政府对公司总部的税收只有0%-15%。

广告

多元办学,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加快了从转口贸易和制造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向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转型。1998年起新加坡开始实施“双翼发展”战略。一翼是“十所顶级大学计划”,即用10年时间吸引10所世界顶尖高校与新加坡高校合作办学或设立分支机构。该计划实施后效果明显,乔治亚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知名高校纷纷参与合作。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计划实施后几年间新加坡共引进2000多名科研人员。另一翼是“环球校园计划”,旨在将新加坡打造成为全球教育服务贸易中心,吸引周边国家来新加坡求学,这既提高了新加坡的教育水平又带动了经济增长。根据新加坡统计局数据,2009-2013年新加坡教育服务业总收入从30亿新元增加到47亿新元。新加坡国际学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7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23万人。

主动出击,搭建人才集聚平台

“良禽择木而栖之”,择何木而栖?答案就是平台。联系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成立于2008年,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人力部的下属机构,承担吸引国际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投资和生活的职能。“联系新加坡”设有工业劳动部、市场传播部、新加坡迎接中心和全球运营中心。其中,全球运营中心共有12个分支机构,除新加坡总部外设有北美分部(旧金山、纽约、波士顿)、雪梨分部、印度分布(孟买、钦奈)、欧洲分部(法兰克福、伦敦)、首尔分部、中国分部(北京、上海)等区域分部,形成了覆蓋全球的引才网络。通过游学、研讨会、求职宣讲会和博览会等形式,“联系新加坡”既扮演了“宣传窗口”的角色,又发挥了充实人才库、构建人才网络的作用。

广告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治国的成功之道就是栽培优秀的人才,罗致更多的人才,提高政府的素质和生活的素质。”纵观新加坡国际人才管理与服务的四项举措,可以将其国际人才战略概括相互串联的“五环”,即:作为国家战略由政府最高领导层直接推动;重视本土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注重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有针对性和策略性地引入外来人才,并围绕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适时调整;人才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始终秉持政府指导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原则;建立相关的政策配套机制,对人才进行有效的甄别、管理和培养。

来源:大国人才

  • 发表于 2019-08-07 23:36
  • 阅读 ( 372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阎晴睿

46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0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0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