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不止有鱼尾狮,还有来自岭南的她

新加坡河畔,股股清泉从鱼尾狮像的口中喷涌而出。不远处,摩天大楼掩映下,中国式骑楼林立,古典和现代交相辉映。

今年是狮城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度里,冼夫人文化也有一席之地。靠近樟宜机场的淡滨尼地区,保有新加坡唯一的冼太庙,至今已超过一甲子。

然而,在原守护者去世后,这座庙宇亟待生力军接棒传承。未来,冼夫人神像有望迁入新加坡海南会馆的天后宫,让更多的华人社群纪念与敬仰。

“‘唯用一好心’这一精神内核凝聚著新加坡的许多华人,也成为了华人与当地文化相融相通的桥梁和纽带。”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副会长凌大祥说。

广告

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冼太庙

1819年,是很多新加坡人铭记的年份。这一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让这个落后的小渔村逐渐发展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

此后,大批华人从中国南下,把家乡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一起带到新加坡,大大小小的庙宇落户。冼夫人文化也随华人的足迹进入狮城。

60多年前,华人许达财的母亲周爱梅从海南来到新加坡,开始在自家供奉冼夫人神像,以寄托乡思、祈愿求福。知晓的华人越来越多,大家口口相传,使这座冼太庙成为当地华人华侨信奉冼夫人及祈福的一个重要场所。

新加坡海南会馆会长潘家海介绍,这是新加坡现存唯一的冼太庙。与大部分建筑恢弘、规模庞大的庙宇不同,这座位于淡宾尼组屋社区的冼太庙显得有些“低调”。其门前灯笼高挂,堂内的红木祭台上摆设简单,正前高挂着一面牌匾,上书“冼夫人圣堂”,冼夫人神像端坐于正中间,左右分别是地主财神和水尾圣娘。

“早期我们家和冼太庙都在乡下。1987年,因政府征地,我们搬到这里,就腾出其中的一间屋子供奉冼夫人的神像,至今香火不断。”许达财告诉记者,他的母亲生前一直守护着冼夫人圣堂,直至去年百岁离世。

广告

母亲在世时,每逢初一、十五以及冼夫人诞辰日,前来祈福求愿者络绎不绝,或求健康长寿,或求学业有成,还有的祈求爱情、事业。香火最鼎盛的时候,圣堂人头攒动,甚至得排队拿号。“不仅有从广东、海南、香港等地专程来的中国人,还有从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远道而来的信众。”许达财说。

如今,78岁的他尽管腿脚不便,仍坚持每天供水、上香,承继著这份信仰。

“冼夫人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真人,她的英雄事迹在我的家乡——海南民间广为流传。冼夫人文化在新加坡得以延续,也成为海外华人与国内乡亲联系的精神纽带。”潘家海说。

“会馆就像一条情感纽带”

在新加坡,华人人口超过70%,中华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语言完全没有障碍。”这是记者在新加坡走访时的第一感受。走在街道上,不少人都能够以一口流利的华语交流;有的年纪稍长的华人,还能够在粤语、客家话、闽南语、潮州话等多语种之间轻松转换。

“三益论交资友谊,和平议事叙乡情”——坐落于沈氏大道142号的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里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表达了侨胞们对家乡的情感。

广告

“早期来新加坡的华人,大多是出于谋生的目的。大家依靠宗乡关系聚集在一起,互相关照,以谋求在当地生存和发展。”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前会长杨亚生说。

创立于1883年的广西暨高州会馆是跨省地缘性组织,其前身为“三和会馆”,三和指的是广西、廉州、高州。“这三个地方的先辈之所以会共同成立会馆,是因为当时他们到南洋谋生,会不约而同聚到廉州的北海港口乘船南下。由于地缘接近,三地的语言风俗也极为接近,彼此便建立了同舟共济的情谊。”杨亚生说,基于乡情和亲情,先辈们自发地组织了会馆,作为团结乡亲、寄托乡情的一个平台。后来,原属广东管辖的廉州被并入广西,三和会馆于是在1992年更名为现在的广西暨高州会馆。

“大概20多年前,我第一次回到家乡茂名,专程去高州的冼太庙游览过,站在冼夫人像前,切身感受到了冼夫人文化的深厚底蕴。”凌大祥说,家乡茂名正在打造“好心之城”,事实上,“唯用一好心”这句话早已在新加坡茂名籍华人中产生共鸣,“三和”精神便是一个生动的体现。

广告

目前该会馆有970余名会员,来自广东、广西的华人居多,随着会馆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他籍贯的华人也逐渐加入。

除了造福乡亲,会馆还致力于培养后辈。该会馆副会长黄亚生告诉记者,会馆重视会员子女的教育,每年都颁发勤学奖励金给优秀的会员子女,鼓励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大进步。为照顾老会员,会馆还会发放敬老度岁金表达关怀之情。

“作为新加坡华人的一个‘家’,会馆就像一条情感的纽带,让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凌大祥如是说。

谁来接棒传承?

近期,有部分新移民主动来到广西暨高州会馆“认亲”。年轻人的加入,使得会馆有了新的活力,这让杨亚生喜不自胜。近年来,随着老一辈渐渐老去,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老龄化的情况突显。与前辈相比,新生代华人的祖籍国感情开始淡化,宗乡会馆活动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许达财同样遇到这一问题。他坦言,自己年事已高,儿女们对于冼夫人文化也“一知半解”,自从母亲去世后,冼夫人圣堂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新加坡华人华侨众多,但相比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冼夫人文化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广告

“接力棒交给谁?”黄亚生表示,接下来,广西暨高州会馆的重要任务是吸引更多生力军。目前会馆已成立青年团,定期开展年轻人喜爱的活动,力争改变会馆在年轻人眼中“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刻板形象,也希望从中发掘出接班人。

广西暨高州会馆署理会长成翼冲是第二代华人,得益于父母和当时教育政策的影响,一直接受华文教育的他对祖籍国、家乡怀有浓烈的根柢情结。他认为,随着中国国力逐渐强盛,“华语热”开始兴起,这有利于新一代的新加坡华人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凌大祥也谈到,自己现在每年都要回茂名,多的时候一年十几次。在重阳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他时常会带两个女儿一同回乡寻根,跟她们实地讲述家乡和冼夫人的故事。“现在回去很方便,早上从新加坡坐飞机到广州,再坐大巴到信宜,傍晚就能到达。”

在许达财看来,把冼夫人庙传承下去,传播推广冼夫人文化,青年华人一辈责无旁贷。令人欣慰的是,新加坡海南会馆正在商讨相关事项,供奉在他家的冼夫人圣堂未来有望迁入海南会馆的天后宫。

>>>相关

华人“好心”回馈故里:

10年义诊坚持不懈

“好心”是冼夫人文化的核心,做好心人、办好心事,这也鞭策著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反哺家乡,在家乡投资兴业以及投身公益事业。

广告

“你的家乡是哪里?”新加坡海南会馆会长潘家海是第二代华人,这是他幼时经常被问及的问题,提问的人正是他的父母。“如果我回答是新加坡的地址,父母一定会训斥我。只有完完整整回答出‘海南省文昌市公坡镇棉山头村’,才能过关。”父母的教育和影响让潘家海对祖籍国感情深厚。

1992年,潘家海带着阔别故乡50余年的母亲,第一次踏上海南这片土地,心中感触颇深,从此他便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热衷家乡建设和公益活动。

2009年,因为在路边遇到一个患唇腭裂的小女孩,他产生了救助海南贫困唇腭裂患者的想法。当年开始,新加坡海南会馆每年两次组织新加坡中央医院及其他知名唇腭裂治疗机构的医疗专家,赴海南开展“海南微笑”义诊活动。作为活动发起人,潘家海每年都坚持带队回“家”,每次义诊活动所需资金约30万美元,全部由大家自筹。

除了义诊,团队还把先进的医疗技术传授给海南当地的医护人员。10年里,义诊团队共诊治唇腭裂患者逾1500人次,先后为300多名唇腭裂患者免费手术。接下来,义诊活动还将增加白内障手术治疗等医疗救助内容。

广告

为推进两地文艺交流,潘家海组织海南籍的新加坡书法家和画家携作品到海南办书画展,同时邀请海南的书法家参与新加坡的展览。他还在新加坡策划海南美食节,介绍海南特色美食,宣传海南人文历史,为新加坡人认识海南提供了一个窗口。

对于未来,潘家海充满信心:“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更多机遇,中国和新加坡的交流合作将更加深入和多元。”

  • 发表于 2019-08-09 06:15
  • 阅读 ( 534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易坚

5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0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0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