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成功因为磨难

新加坡古称单马锡,13世纪改名"信诃补罗",梵语意为狮城。新加坡给全世界的印象还有:干净的街道,流畅的交通,严厉的制度,多元的文化。身为东南亚著名商埠,新加坡拥有许多世界第一的殊荣。我经常思索,新加坡为什么会成功?

广告

高效的新加坡政府

新加坡面积小人口多,相当于600万人挤在海淀区这么大的地方,自然资源匮乏,蔬菜自产仅占5%,农牧副食品绝大部分要靠邻国供应,连填海的沙石都要从周边国家运。最要命的是,新加坡虽四面环水,但饮用淡水却无法自给自足,为此新加坡建造了规模很大的自来水厂,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淡水净化技术,从马来西亚买来的水经过净化处理后,除了自用,多余的再卖给马来西亚,创造了不菲的外汇收入。

二战后新加坡积极发展公共住宅,采用9-14层排板连栋式或20-25层高塔独栋式设计,600-1000户组成一片住宅区,3000-7000户组成一个邻里,3-5万户构成一座城镇,均配备齐全的公共设施。

有位朋友告诉我,买不起商品房的当地居民,均可申请购买政府补贴的"组屋",100平方米组屋价格只有商品房的1/5,土地使用权为99年。新加坡近年又推出组屋翻新计划,新组屋的建筑强度、室内采光和通风条件都达到了国际标准。有人说,新加坡在弹丸之地真正做到了居者有其屋,就连西方国家也望尘莫及。

新加坡面积小,街上车辆很多,但几乎没有堵车现象。在交通高峰时间,中心城区各通道设置了电子收费系统,车辆经过道口,上述系统自动从车内智能卡上扣除费用,因此每个司机出车前都会认真算计路线。

广告

在新加坡,政府制定政策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抬高车价来控制交通拥堵,一辆卡罗拉到岸价约一万六新币,最终售价约12万新币(五十多万人民币)。买车先得花几万元买一张拥车证,该证每月限量发放,有效期仅10年。车主还得交纳各种税费,加上燃油、停车等费用,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新加坡公共运输价廉物美,所以尽管人们收入很高,有车族却不多,大家都把地铁当作出行首选。

居安思危的新加坡人

新加坡内河边有个驳船码头,听陪同介绍,以前这里是小船接驳,装卸货物的地方。当时许多飘洋过海来的华人劳工就是在这儿扛大包、做苦力,而眼下码头货栈已改头换面装修成酒吧和娱乐厅,再也不见步履沉重的劳工身影。

不远处牛车水是新加坡Chinatown,保留着一些狭窄街道,路边店铺一家紧邻一家,底层是商店,二、三层为住房,还安装着现时已不多见的百叶窗,只有在这里还能依稀找到新加坡当年的风貌。

新加坡的历史是艰辛求存的发展史,1968年英国驻军撤离,5万名员工因此丧失了工作;1985年出现了首次经济负增长;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股市大幅下跌。面对数年一度的磨难,新加坡人着手转型建立自己的工业,他们引进外资实现经济增长的奇迹,采取种种措施,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

广告

和新加坡人接触,你会觉得有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始终伴随着他们。

我熟识的新加坡贸易商洪先生夫妇,对儿子接受西式的教育一直有诸多不满。洪公子白净文雅,看得出是个养尊处优的孩子。后来听洪先生说儿子有了很大变化,原因是参加了一次学校组织的野外生存训练。头天晚上儿子被安排在一块岩石上露宿,担忧野兽半夜来犯,夜不能寐;第二天中午把随身带的米都倒进锅里煮粥喝,很快弹尽粮绝;第三天傍晚一度陷入迷路的绝望,最终靠手表指针才正确判别出方向,回归团队。洪先生说,经过这次历练,儿子就像变了个人,坚强多了,也开始关心他们了。

朋友带我去双溪布洛公园的蝴蝶小径。这里有几十种蝴蝶,与其它蝴蝶园不同,小径没有安设顶网,蝴蝶也不飞走,只是围绕着小径翩翩起舞。小径尽头有一间木屋,新加坡辅仁中学的吴小姐正在这儿研究蝴蝶,她经常在小径绿叶上收集蝶蛹并带到木屋里孵化,她说这样做是因为怕蝶蛹在自然环境中被昆虫吃掉。有一次她带回一枚蝶蛹,看见幼蝶已经将外壳拱开一条裂缝,可因为太小,苦苦挣扎好久还是出不来,姑娘好心用剪刀剪开蛹壳,然而蝴蝶根本飞不起来。姑娘说,她是好心办了坏事,蝴蝶应该经历一番痛苦洗礼、破茧而出,才能茁壮成长。

广告

听了姑娘这番带有哲理的话,我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新加坡为什么成功的原因。成功因为磨难,对许多民族乃至个人来说,都是如此。回顾以往经历,因磨难而有收获的例子在笔者身上也有所反映。

笔者的峥嵘岁月

笔者中学时读的俄语,1968年去农场务农,从此和庄稼泥土打交道,心无旁骛。1972年尼克森访华,让人觉得世界将发生变化,总想再学点什么,以后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同年3月广播英语开课,勾起了心底尘封多年的学英语情结。那时农场只有晚上才有自己的时间,我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躲在蚊帐里,戴上耳机,打着手电自学英语,每天总要弄到很晚才睡。

当年年轻贪睡,有一天早晨睡过了时间,起身看到床边有一盆水,就舀了一杯刷牙,过后得知这是昨晚同事忘了倒掉的洗脚水,后来居然有人调侃,说我能口齿伶俐地读英语全是因为喝了洗脚水的缘故。

到了农忙季节,学习便没了保证,有时只能带着课本和收音机加夜班,乘工间休息或维修机器的间隙见缝插针地补课。在读书无用的年代,我是同事眼中不安分的人,一度非常郁闷。

有次休假回上海,父亲陪我去外滩散心,那天黄浦江上大雾笼罩,父亲借机开导我,"不要因为有雾就觉得什么都是灰色的,你看花是红的,草是绿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对于男人来说,磨难是比学识更为宝贵的财富。"我心里豁然开朗,为了消除大家的误解,我要求自己加倍付出,除了抢著干脏活累活,还联系工作实践撰写了"水稻不同生长期水田的管理",除此之外,给夜校上课,向广播站投稿,参加文艺汇演,虽然很累,却很充实。

广告

两年后我回调进城,入职外贸企业。

又是30多年过去了,由于工作需要,我先后出差40多个国家地区,每当外语对我有所帮助时,总不忘记是在农场学的ABC,还有那段艰苦岁月给于我的人生感悟。

  • 发表于 2019-08-09 13:10
  • 阅读 ( 507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毛伯

37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0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98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