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业的“中年危机”

本文作者张劼为 efinancial careers亚太区主笔。华尔街见闻专栏作家。

年龄歧视也许是投资银行界最易被忽视的一种歧视,不过在中国,这种歧视更加明显。招聘广告上经常能看到“年龄不超过35岁”这样的条件。

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一旦你过了35岁,单从体力上来说,投行的超长工作时间决定了你已无法和刚刚迈出校门的年轻人竞争。如果到此时你还没有升到类似MD这样的领导职位,也许就该考虑离开这一行了。

更糟的是,如果你是中国人,却在一家西方银行里工作,要想晋升到ED以上,难度确实不小(视具体机构而定)。当然了,这不是说就没有中国人做到MD了,但根据我们采访的几位人到中年的中国银行家,玻璃天花板依然存在,在通往MD的道路上,总会有各式各样的障碍。如果到了45岁,你还在西方银行里工作,职业生涯却陷入停滞,那么也许应该开始寻找其它出路了。

可望而(几乎)不可及的MD

有位“年仅”42岁的投行家,目前的级别是ED,工作地点是北京。他表示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升到MD,主要是他所在的银行员工结构近年有很大改变。“现在银行里基本都是中国大陆人了,包括很多部门的头,”他说。

但他也承认,现在年纪确实大了。“级别越高,担的责任越重,”他说,“但与此同时,我的精力已经有点跟不上了,有时候很容易就觉得累。”

这种累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承担的责任越重,心理压力也越大。“工作量很大,总担心出事,怕担不住,”他说。

年岁渐长,还要不要在投行里混?在中国,这可能取决于你所在的具体部门。顾问型的工作对体力要求确实很高,但经验丰富的银行家还是很受欢迎。但在市场部门里,人到中年所带来的挑战就会更大一些。

一位今年46岁的中国银行家,在做了20多年机构销售工作后,去年从一家澳大利亚银行的衍生品销售职位上离开。“你知道销售工作一直有指标,是有压力的,”他说,“我干了20多年,自然就没激情了。”

除了指标压力外,办公室政治也会让人心烦意乱。“职位越高,各种尔虞我诈就越多,要做、要说更多违心的事,我不喜欢,”他承认。

另一位也已过了45岁、已经辞职“下海”的银行家则表示,在外资银行里,他见过了太多的起起伏伏。在离职前,他在北京一家大型英国银行负责汇率策略销售,职位上已做到ED,但短期内看不到晋升MD的可能。与此同时,由于产品创新性滞后,他的客户源开始遇到挑战,压力也逐渐增大。“我可以接着做下去,”他回忆说,“但个人价值感就会差很多。”

离开后的新生活

在投行的好日子里混过,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真要离开的话,经济上不会有太大压力。那位46岁的银行家就半开玩笑地说:“我算了算,吃利息还能养家糊口,就退了。”

而且,即便离开投行,也不意味着就彻底离开了这个行业。在投行中学到的知识、增长的经验,都可以运用到未来的事业发展中。

一位投行家离开后,开始和朋友合伙,自己做些证券、外汇投资和资产管理;另一位则与朋友合伙创业,做起了咨询和培训生意。

鉴于新的挑战只是刚刚开始,所以现在暂时看不到太遥远的未来。那位创业银行家看到竞争对手“块头都很大”,就整日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他还回忆起当初决定离开银行时跟太太做工作的情景,毕竟他离开银行的话,家里会缺少一份相对稳定的高工资收入。

“我得跟我太太谈话,希望能取得她的支持,”他回忆说,“最主要的是想告诉她,未来的生活有可能不会象以前那么滋润。”

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号 wallstreetcn。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 个回答

舒彪

中年危机,
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都是有的。为别人打工,时间越长越不安全,除非自己找到出路。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