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历时三个月找到工作,分享

从今年一月开始找工作,四月初签了,个人的一些经历和想法与大家分享
1)不打没准备的仗:
a)简历的准备:我虽然是从今年一月才正式开始找的,但是大概去年六月开始就跟学校里面的career consultant约了见面点评我的简历和cover letter,很有帮助,当时第一版的简历写得实在是差劲,大改了一遍,然后找已经在职场的朋友看了一遍,又做了些小修才慢慢定型了master copy。然后又报名参加了学校career center的一些career workshops。
b)network的准备:我会想想进哪些公司的哪些部门,然后就去dig怎么network到里面的人。LinkedIn是很强大的职场networking工具,通过它的2nd, 3rd connections我找到了不少联系人,然后就可以试着联系他们试着热乎热乎了。我大部分有面试机会的都是靠network里面的人内部推荐的。最后拿到的两个offers也是内部推荐的。而且这两个内部推荐的职位还是在求职网页上还没登出来的。所以,不用怀疑,不管什么行业什么国家,人脉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成功助力之一。
2) 自我分析:我本来花了半年准备management consulting,觉得如果能够进去的话我以后的职业发展会顺畅快速很多,结果在看了一些consulting的电影(up in the sky)和电视剧之后(house of lies),我不得不承认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发现起码到目前为止,我还是对技术性东西更感兴趣,所以我最后找的和找到的还是技术性的工作。虽然在新加坡技术性的工作职业发展不是很好,而且赚得比银行业,保险业,咨询业之类的少不少,但有什么关系呢,世上永远有比自己赚的多很多的人,何必在意。我读博士的四年拿着奖学金,也没觉得生活得多么不开心。所以个人认为只要温饱解决后,self satisfaction不是主要由金钱带来的。
3)大环境分析:这是题外话,但是如果想在新加坡定居的人我强烈推荐读一下李光耀出的那几本书,我看了《硬道理》的前半部分了,获益良多。从一开始,新加坡对自己的定位就不是要发展出自己的国际型大型制造业公司,而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二次加工,给发达国家和周别国家提供各种服务的hub,所以理所当然的能在新加坡有更大概率赚大钱的不会是制造业里面的技术人员,而是各种中介,掮客,代管之类的人。李光耀认为,要出现巨型国际企业的基础是人口基数,要出现划时代的科研的基础也是人口基数,所以要想技术上有所成就的筒子们新加坡不是恰当的地方,国内,欧美这些才是。如果在新加坡选择了做技术(像我这种),那么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做个不上不下的中产吧:)
---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