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什么体验 (1)

“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么的一种体验?”
 
这是知乎上一个浏览超600万的话题。
 
其中一个答案非常颠覆,获得高赞。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见仁见智,但多一个看问题的思路总是好的。


 
我不觉得这样家里有很多套房的孩子有多厉害。大家大可不必羡慕他们。


我爸妈以前在成都有10来套房,包括商铺、普通住宅和酒店式公寓,后来在美国也买了house。那段时间,我爸非常严肃地跟我说:「你有大好前途,所以股票这类东西碰不得(后来的中国房产和股票性质类似)」。
 
我当时纳闷,我一小孩,账户上就几万块钱,就算亏完了也不是什么事。后来才明白,我爸是怕资产的涨跌起伏会充斥并占满我的整个心智,让我无心学习和创业,最后落得除了房证和砖头以外,一事无成。
 
现在看北京不少坐吃山空又没有什么文化的拆迁户小孩,其中一个成天混贴吧到处说自己家里多少套房,喜欢找他家隔壁的211大学的女孩加他微信,结果没人看得起他,在网上加他的几乎都是房地产中介。很感激当年的自己没有入手金融和房产。
 
到美国去之后,特别是考上了好的大学,整个人接触的世界突然大了太多。每次看国内的媒体,以及和完全在中国大陆长大的同学聊天,感觉这代中国年轻人都有虔诚的信仰:房子教。
 
房子在一个美国同龄人的话语和思维中,有5%的比例就已经很大了,大多数人是小于1%的,或者完全不考虑买房的。并不是因为买不起(在美国一般城市,房子总价约等于5-6年的收入,在大城市约等于10年的收入,比中国年轻人买房容易十倍)。
 
但即便是这样,很多美国人都觉得,要花5年的收入来买一堆木头水泥砖头?我才不干呢!但是在中国年轻人心里,房子就是命。我现在都觉得真不可思议。
 
01
 
有一位刚从中国来波士顿读书的同学,总是喜欢说自己家里在北京有十几套房。这是真的。但是来得久一点的同学们一般都看不起他。
 
为什么呢?举一个假想的例子:这就像一个非洲最穷的地方的土著来中国,一开口就是「我家屯了一万袋大米」一样。中国的社会发展早就过了饥荒时期,所以家里的米够吃就行了,没有人比谁的大米多。
 
但是,这位非洲的同学所处的社会,还处在那个发展阶段,所以就觉得大米越多越牛,囤积越来越多的大米就是人生最高追求。
 
你跟他说房产证比大米高端,他根本理解不了,因为「产权」是基于法制体系的。如果他的社会连法制基础都还没有建立,那产权这个词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会觉得中国人追求的东西都很虚。
 
是啊,什么能比大米更刚需呢?和大米相比,什么不虚呢?但是越刚需的东西,其实往往越low。
 
同样,在中国,大家还在一种衣食住行,特别是住(房子)和行(车)还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所以大家就比谁家砖头多。我之前和一个民营企业家聊天,我问她的追求就是多买几套房吗?她说不。
 
我还以为她开窍了。结果她说,除了住宅还要买商铺。。。我说能不能有点更高的追求?她表示不解。沉默一会,她说还可以买理财产品,或者投资股权赚更多的钱。
 
其实在我看来,她无法理解发达国家年轻人的更高的追求,就像无法理解「房产」这个概念的非洲兄弟一样。
 
这就像例子中的非洲兄弟说:「我知道你们觉得追求大米low,但是我并不是那种只追求大米的人,我还追求玉米、小麦、馒头。我不只大米要比别人都多,我还要玉米、小麦、馒头都比我周围的人多,这样才算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去也是比房比车。就像中国人看那位非洲兄弟一样,不知不觉暴露了自己的国际社会阶层。
 
有人会问,不比房子车子,那这一代的发达国家年轻人都比什么呢?我经常试图解释他们追求的东西,但是大陆长大的同学基本都已经无法理解了...或者他们的反应是:「这些东西太虚了,太不刚需了!」这反应和非洲同学多么的相似。
 
02
 
那么美国人都追求什么呢?我来讲一讲:
 
这一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有钱也不比房、车。甚至不比钱。比如美国年轻人基本不关注扎克伯格的身价,而更关注他的贡献。
 
在美国名校年轻人的价值观里,你所做的事情本身,比你因为做这件事情而挣了多少钱要重要得多得多。
 
扎克伯格本人对豪车、多套房产的不屑,在美国年轻富人的圈子里,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极具代表性的。我也认识很多家庭很好的白人,包括名校教授家庭和对冲基金经理家庭,他们的儿子不仅不屑于考虑房子、车子、名牌,甚至连女生的外表都不那么看重,至少不是选女朋友的第一标准。


比如我的一个家境优渥,且长得比较帅的犹太朋友,当我告诉他中国还有很多名校毕业的年轻人结婚时,把房子车子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把女性的外貌当作第一重要的考虑因素时,显得很诧异。他说那至少是美国两代以前(爷爷辈)才有的老旧文化了。
 
特朗Pu(我们的爷爷辈)代表的是美国两代以前的传统经济(地产、石油、传统金融等)。他所代表的这部分经济实体,大致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已经走过了其顶峰。
 
1960年代开始,美国就培养了一大批对地产、石油和传统金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及对这些行业的老旧文化(穿名牌、买豪车、屯地产、找美女结婚等)不屑甚至抵触的年轻人。这部分人就是我们父辈这一代的美国人。
 
我们同龄这一代的美国人,已经是美国的第三代了。
 
而这一代(第三代)年轻人中富有的阶层(扎克伯格、Larry Page, Drew Houston等为代表)几乎不给旧时代的文化留一点情面,事实上双方在文化上经常对立。
 
比如我的某一任前女友(美国出生的华裔),已经连续10年抵制电影院了,此间没有买过一张电影票。她认为好莱坞的制片产业和院线产业是上一代人的产业,里面有一些她反对的价值观。
 
我们不要小看扎克伯格拒绝豪宅、豪车的行为,这是带头对一系列老旧产业和老旧文化的抵制。也不要小看以他为代表的一众年轻富豪拒绝与没有接受过顶级高等教育的女性(哪怕颜值再高)交往的表现。
 
这不只是年轻富豪和老一代富豪之间的个人偏好的问题,更是新旧世界的文化更替的一个体现。现在看来,新文化在美国年轻人,特别是名校年轻人中,已经占了绝对主流。
 
而刚到美国去的中国学生,就显得很异类。其中不少还拿着豪车和房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真的是给我们丢脸。就像一个从非洲(不好意思又因为举例需要黑了非洲)农业社会来的哥们,带了一张照片来现在的中国,见人就指着照片说,你看我家有多少把锄头。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我们前面讲的,在美国年轻人的价值观中,「你所做的事情,比你因此赚的钱要重要得多」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想给大家看一段最近在北美一名校家长群引起共鸣的文字。
 
大家可以品味一下小儿子Richard说的那句话,中美名校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的差别,好像都凝聚在此了。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1 个回答

储军思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处在第几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住房都没有,谈何自我实现需求。就算百亿资产也是随时没收,参见邓家外孙女老公。全部资产收归国有。所以,都还处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阶段。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李毓

文中对比非洲大米 中国和美国房子 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房子在美国可能就是几个砖几条木 但是在中国 特别是一线城市 那砖是金砖 木就是金条。炫耀十几套房不是在炫耀几块砖 而是它价值多少钱。国情不同 不能相提并论。
但是如果主题是物质追求vs精神追求 那倒是可以探讨一下 但是用晒不晒房子来定义 不能说明什么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莫思

绝对牛逼
我要是北京有一套房,必须卖了,开个公司,雇佣几个大学生


文中观点太浅薄了,有资本了肯定要投资啊,当前北京房产利润高,当然要买了,有谁比挣钱过不去的,又不是偷的抢的。在美国,又不是没人不投资房子,各种税,和新加坡差不多,搞得投资几年,也赚不了多少,甚至亏本。他们肯定不考虑买房了,反正买不买,房价就那样

有房了,炫耀了,有什么不妥?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房蓉巧


君有所向,一往如前。

Good to know you have some faith.
Enjoy the journey :)

0701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寿薇

层主卖了房应该赶紧买个老婆
就可以不用到处yy发帖锻炼右手了~~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祁胜

会有千千万万的人
跑来说,因为你没有所以你才不屑!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莫思

哈哈
投资之道,哪儿有利润就到哪儿存货。以前绿豆,存打算,买股票,买黄金,现在存房子也一样,钱生钱,自然这样做。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仲烁

我连一套都没有
难道羡慕一下都不行了吗?笑哭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邰刚婉

我确实只有一套,
我都没有不屑 - 文章不是我写的,我sharing is caring好吧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邰刚婉

转贴转贴
我一脸羡慕~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