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峇娘惹与晚清下南洋的华人在认同上存在怎么样的差异?

峇峇娘惹在明代即定居南洋,而南洋华人的主体来自晚清时期的移民,两者在认同上是否存在差异?愿闻其详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3 个回答

路俊策

所谓峇峇娘惹是混血族群纯粹是误传。大部分的峇峇娘惹都没有混血。 只有一些经济上比较没能力的男性才会选择与土著女性结婚。由于民国以前,南洋华人的人数不多, 很多峇峇都会回到中国大陆娶新娘。峇峇娘惹与普通华人的唯一差别是他们到南洋的时期比较早 (1900年以前)。

李光耀本身就是峇峇。他的曾祖父李沐文于1864年来到新加坡。曾祖母是新加坡出生的客家人萧唤娘。 祖父是李云龙, 祖母是中爪哇三宝垄华人邱念娘。 李光耀的父亲是李进坤, 母亲是蔡壬娘, 跟混血没半点关系。贴一张李光耀一家的全家福, 仔细看看他父母亲的衣著模样,跟同时期的民国人没什么分别。

峇峇娘惹的族群认同主要是为了区别自己和民国时期到来的华人(新客)。 民国时期, 华人大量涌入新加坡, 正式取代马来人成为新加坡最大的族群。 由于人数众多, 新客们无需融入马来人, 能够成立自己的学校, 语言上大量使用来自家乡的方言。大部分新客是目不识丁和贫穷的苦力, 没有峇峇娘惹们上百年的财富累积。 所以峇峇娘惹对新客有一种优越感, 就像北京上海土著对外地人的那种优越感。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景娜亚

转自维基百科峇峇娘惹(马来语:Baba Nyonya),或稱娘惹,是指17、18世纪初期定居在马六甲、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國清代移民和當地原住民通婚產生的混血后裔。這些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1960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归类为華人(也就是馬來西亞華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馬來西亞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清代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州地区,小部分是广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传统婚礼是以中國傳統儀式為主,服飾(尤其是女裝)或许是從漢服演變而來的可巴雅。峇峇人講的語言稱為峇峇話,並非單純的福建話,在使用漢語語法的同时,依地區不同,參雜使用馬來語与泰語詞彙的比例也隨之不同。

有些受華文教育的华人也稱那些從小受英式教育的華人為“峇峇”,這個用法有藐視的意思,表示此華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華人了。此外,當地的閩南人亦有句成語叫作“三代成峇”,根據這句话的定義,所有在馬來西亞出生的第三代華人也都成了峇峇,但這句话沒有藐視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華人,由於適應當地的社會環境的緣故,其文化難免帶有當地色彩。

此外,“峇峇”亦特指一個自稱並被稱为“峇峇”的早期華人移民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華人講馬來語,他們也自稱為“Peranakan”——馬來語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華人,這一詞本用來識別“峇峇人”與“新客”——也就是清末以来從中國來的移民。

在19世紀的馬來半島,這樣的分別很明顯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政治意識不太一樣。虽然現在的馬來西亞華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詞已成為“峇峇人”的专用自稱。

在今天的马来西亚,由於政策的因素,一位马来西亚华人男子如取一位马来女子为妻,他自己也要皈依伊斯蘭教,取穆斯林名字(其實可以保留原名,但多數人都被官員誤導而放棄原名),他们的子女也不是峇峇娘惹,而是馬來人。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族群。

由於海上絲路和後來鄭和下西洋的關係,位於華南尤其是閩南一帶的人經常通過南海航行通過馬六甲海峽,不少口操閩南語的人因此來到了馬來半島,而當地原住民見到華南來的閩南人時總是聽到男性被稱呼為"阿爸(a ba)",女性卻被稱呼為"阿娘(a nya)",久而久之原住民便把這些人的男性稱做"峇峇(ba ba)",而女性便稱之為"娘惹(nyonya)"。

由于英国殖民统治马来西亚,故当年大多数土生华人接受英语教育,懂得三种语言能够同时接触中国人,马来人和英国人,也因为他们懂得三种语言的缘故,在英政府统治期间有大部分土生华人从事国家行政和公务员职位。由于长期和英国人交往,有很多土生华人皈依基督教。渐渐地土生华人也就成为了海峡殖民地(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有影响力的一个团体,并也被称为“King's Chinese ”(国王的华人)同时也效忠英女王。[1] 由于土生华人“土生土长”的身份又受到英政府的重用,生活基本上已经属于富裕,故把后期到来的华人和华工区分为新客。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瞿友

前面已经有人引用了维基百科的介绍,我也不重复了。补充一下,有不同的认同吧。土生华人(峇峇娘惹)比晚清华人移民早到,而且很多都是明中期以后的闽粤移民。晚清华人移民,一般叫“新客”。说句题外话,我家里有亲戚就属于这一类,他们是民国时期移民到新马泰的。

语言的话,土生华人根据地区来分有讲闽南语(峇峇福建话)的,也有讲一种混合着闽南语的马来语,峇峇讲的闽南语仅分布在北马的槟城,口音偏漳州,但是掺杂了很多马来语词汇,而讲马来语的则分布在新马印尼多处,注意他们讲的马来语有着闽南语的底层(峇峇马来语),有不少人称代词来自闽南语,如 我gua,汝lu,爹tia 等。还有建筑等也有不少闽南语词汇,如厅tia,toh banjang(长桌宴,桌toh)。而新客讲的则是他们从各自原籍地带来的方言,得看他们的籍贯了,比如我新马地区的亲戚讲的是潮州话。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