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文

四处拼凑的,整理得有些零乱。我很久没来食版了。我是比较同意分版,但也仅仅是我个人的意见而已。


美食美文论坛精华
http://qlcs.ad184.com/msmw/msmw.htm

唐鲁孙文选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mingjwx/tanglswx/tangls.html

中国吃
吃在北平 再谈吃在北平 北平的甜食
北平的独特食品 二谈北平的独特食品 故都的早点
故都的奶品小吃 燕京梁园知味录 燕尘偶拾
北平上饭馆的诀窍 津沽小吃 吃在上海
熊掌及罕不拉怎么吃 曼谷的水果 談酒
闲话「香槟酒」 酒话连篇 为人肝醒酒汤敬覆仙翁先生
谈暍茶 谈烟斗与抽板烟


老乡亲
序 君子不胡则不威 调鹰纵犬话行围
盘鸽子?养蝈蝈 狗把自行车亡国 麴蘖优游诂酒缸
溜湾儿?喊嗓子?吃早点 上海的柜台酒 抽烟
书僮的故事 帽子杂谈 过生日漫谈
清代后门衙门口内务府 闲话升官图 民间艺术-大鼓和相声
中国旧式戏园子里的副业 戏里的护背旗 从龚云甫想起几位老旦


天下味
乾清门“进克食”记 白酒之王属茅台


大杂烩
中国菜的分布 白汤面与野鸭饭 老汤驴肉开锅香
炉肉和乳猪


酸甜苦辣咸
话岭南粥品


什锦拼盘
闲话烤鸭 黄花鱼黄鱼面 银鳞细骨忆船鲥
鱼香十里带鱼肥


说东道西
菊前桂後忆回鱼


酸甜苦辣咸
鸡蛋炒饭 请您试一试新法炸酱面


其它作品
吃饺子杂谈 湖州的板羊肉和粽子 红白芸豆、豆腐丝、烂蚕豆
蜂糖糕和翡翠烧卖 打卤面 白菜包和生菜鸽松


唐鲁孙随笔集之《酸甜苦辣咸》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t/05-tang-ls/stklx/stklx_index.htm
◇◇ 目  录 ◇◇

  鸡蛋炒饭   宰年猪
  红白芸豆、豆腐丝、烂蚕豆   北平吃饺子几样年菜
  蜂糖糕和翡翠烧卖   献岁几样吉祥菜
  打卤面   啤酒哜啜谭
  白菜包和生菜鸽松   吃大师傅
  湖州的板羊肉和粽子   武汉三镇的吃食
  请您试一试新法炸酱面   天津独特的小吃
  青海美饌烤犛牛肉   蛋话
  鲜腴肥嫩的青海鳇鱼   赏菊何需羡持螯
  举筷不忍吃鸽子   清宫膳食
  鸡蛋糕越来越美   冬补琐谈
  酱肘子炉肉燻雁翅   送信的腊八粥
  下酒隽品鸟鱼子   元宵细语
  烤涮两吃 经济解馋   吃饺子杂谈
  果脯蜜饯挂拉枣儿   飘在餐桌上的花香
  煮五香茶叶蛋秘诀   扬州名点蜂糖糕
  桂子飘香栗子甜   一桌标准江苏菜
  山东的肉火烧   槟榔砂仁豆蔻
  鸡包翅雅号千里婵娟   五毒饼



作家食谱:赵波谈吃赵波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30929/200309290014.html
一、冬天的吃

我出生在江南七月最炎热的一段日子。那时候空调还不多见,尽管每年都提前几个月盘算该如何庆祝生日,可是真等到那一天,生日总是因为难耐的酷热而草草收场。

夏天里人热得一点精神都没有,胃口更差,除了喝点冬瓜汤,实在是什么都吃不下去。每到这种季节,我就特别怀念吃得香也睡得好的冬天了。

这种感觉直到现在还存在着。

如果说夏季是清淡的,适合独处的话,那么冬季该是喧腾的,适合高朋满座、高谈阔论。如果把夏天餐桌上的景观比作淡墨的水彩,对冬天来说,就是大笔大笔的油彩画了。

我有几个特别喜欢吃羊肉和狗肉的朋友。他们喜欢把羊肉和鲫鱼放在一起炖汤喝,还有涮羊肉、狗肉煲。常常吃得鼻血流出来,依然爱不释口。我想他们喜欢的季节一定也是冬天,因为冬天里吃起这些来,才会那么肆无忌惮。

在冬天的我总会比其他时候胖一些,肤色也更白亮。这当然与爱在冬天跑餐馆饭堂分不开的。对于我来说,冬天里的吃是一种强而有效的充电器。

在冬天,忙碌的人们最害怕饥寒交迫的感觉。每到吃饭时间,你看吧,大街上的人必定步履匆匆,缩头缩脑。而一旦在餐桌旁坐定,肚里开始有了内容,脸色马上便会红润,说话的气也壮多了。这时候,饭馆里的门窗玻璃上全被蒙上一层密密的水蒸汽,看上去朦朦胧胧地非常好看。那是热炒、火锅以及刚刚温过的三年陈的花雕酒里冒出来的使人振奋的暖气儿。

饭后,人们可以继续再坐一忽儿。男人抽上一支烟,心满意足地吧唧着嘴里的余味,女人们则偷偷拿起化妆包,把刚才吃掉的口红补上。

总之一到了冬天,仿佛就听到一种口令:又可以大吃一顿了。吃什么,随你高兴吧。吃到春节,再吃过正月元宵,反正够让人向往和可以慢慢享用的了。

二、吃鱼的残酷

听说杭州楼外楼有一道名菜叫“西湖醋鱼”。做这道鱼之前,要把从湖里捉上来的鱼先放在后院里养着饿它们几天。等到饿鱼们把肚里的泥味都一吐而光了,再开膛下锅,据说,这样吃到嘴里才觉得鲜美而纯净。

老字号的知味观中,有一种烧鱼的方法是不放在油锅里煎,而是把水烧沸,这时揭开锅盖,把弄干净的鱼直接放入开水中,几分钟后再捞起来,盛入盘中加上作料,即成一盆美味。

一位朋友说:在台湾,有些酒家里备有一个长长的水道,在出口处仅能容纳一条鱼游出去。客人有时候就在旁边看着,酒家老板会叫人放多少鱼在水道中,然后突然开一汽枪,弄出一声巨大的声响,于是不明原因的鱼儿们只知道一个劲地往前奔。其中一条鱼勇敢地到达出口处,它游了出去。

可是,在这场比赛中荣获第一名的、勇敢的出头鱼,马上就变成了食客们口中的美味。鱼不知道等待它的结局,不然对人这样的玩弄它肯定要生气、拒绝参予的。

我现在特别不愿上菜场,除了那里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家附近的菜场最近多了一个加工项目:活爆青鱼。那歪歪斜斜的四个字用毛笔写在大红的纸上,显得触目惊心,两个围着脏兮兮的布的家伙,一个把活鱼现开膛剖腹,一个把切好的鱼片往旁边的油锅里搁,一阵歇斯底里的声音过后,活活的鱼就这样给肢解了.

三、无味

我喜欢淡雅的颜色,也喜欢无味这种感觉。

现在在外面住旅店,热水瓶旁边总放有一玻璃罐的冷开水。淡而无味,我却爱它胜过饮料和茶。希望我的人生也这样淡淡的,不要大喜大悲、大红大绿;文章是淡淡的,读者看了不激动、也不难受。

有一天,与历史学家、美食家唐振常先生聊天。

唐振常先生编了一本《近代上海繁华录》的画册,里面的内容真的叫人沉醉不已。

唐先生告诉我,人们只知道四川是吃麻辣的,却不知那里还有一种无味汤,汤里不放任何调料,连油盐味精都不放。可以在吃过油腻之后喝,喝后口感十分清净。试想一下,你如果烧鸡汤,要想品尝鸡的原汁真鲜,还放那些五花八门的调味品干什么呢,它们只会来打乱我们的味觉,用调料的味道冒充鸡的味道(如果那只鸡的味道本来就不怎么样,这么遮掩一下倒不失为店家的机智)。不过我们到底是喝鸡汤还是喝调料呢?调料有营养或者害处吗?调料是用什么生产出来的?

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习惯恢复许多事的本来面目,不去给它们添枝加叶,让一切简简单单,少给自己添乱子(现代社会多出来好多莫名其妙的病,也可能来自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食用附加品)。

也许有一天,更多的人会喜欢喝无味汤,到那时店家可以用“去伪存真”这几个字作为无味汤的广告词。

在这里,无味即是有味,是更高的境界。      

四、贪吃

贪吃贪睡是我这个属猪的人改不了的毛病。万幸的是,我长得瘦而高,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吃下去。

只要不在一个地方连续吃几天,我的胃口一向是很好的。喜新厌旧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本性,所以,翻来覆去在一个地方尝一种味道,尝着尝着就没兴趣了。每到一座城市,我总是通过新鲜与特色的食物来认识这座城市、认识这里的人,当然有当地朋友陪着更好。 

在疲倦得没有精神的旅途,一顿美味会使我眉目生辉。去年在北京天坛的偏门有气无力地走出来,已是中午,恰好看见几步外有一家“沙老太饭馆”,我们进去点了东坡肘子和酸菜鱼,没多久,服务员就把几只热汽腾腾的大碗端了上来。那顿饭吃后,我的脸变红并放出光来,说话态度也可亲可爱多了。回上海好长日子仍念念不忘那个沙老太。

只有在好好吃过一顿饭之后,我的灵感才源源不断地涌来。每当想起一个句子不知道怎么往文章里放的时候,肚子准是需要充电了。如果我这篇文章写得不好,一定也是和这有关。因为我是上午九、十点钟伏在床上写的,床头柜上只有一包大烤目鱼干。

我还是说和上海的美食家唐振常先生见面那天。唐先生是位靠脑子和阅历收藏历史的人,他写过很多文章,其中有一些谈到吃。他主编的《近代上海繁华录》等画册在国内、台湾、香港都很热销,英文版也即将出来。

那天晚上,我们在一条美食街上选了一家新开的餐馆。新餐馆一般来说不会太差,那天的菜尽管不很特别,只是一个两斤的龙虾做了三吃,生虾片蘸芥末还是不错的,虾身最后烧个汤泡饭非常好吃,葱油芋艿、青蚕豆、凉拌萝卜丝、毛豆子蒸臭豆腐以及韭菜炒螺狮肉、油焖笋、宁波黄泥螺、咸鸡再加一瓶五年陈的花雕酒,一席四人吃得非常开心。尽管这些菜里什么地方的口味都有一点,但很清爽,入口不腻。唐先生又在一旁谈到在香港吃的乳猪、在上海老饭店吃的八宝辣酱和刀鱼面、还有过去在杭州知味观吃过的一种鱼——活活地放在开水锅里烫熟,再浇上作料,说不出多么鲜美肥嫩。唐先生的话让我们几人的耳朵享受了一道美餐。

我去过唐先生的家,他的家里非常普通,连正式的书房都没有。

他也没有收藏什么宝贝,在国内外走南闯北也只是两手空空来去,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唯有吃是他的喜好。美食、每天的两包半烟、台湾冻顶乌龙都使他难以割舍。他聊到在北京的朋友丁聪,也是一位不按健康法则生活的人,对肉贪得无厌,自己称为: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平时能不动就不动,酒也照喝不误。可七十几岁的人却照样红光满面。

看着唐先生,再听他谈丁聪。我越发坚定顺其自然,能吃就吃的决心。

只要不是滥用公款地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做个民间的美食家,真的很好很逍遥,人也会变得有意思起来。

五、大闸蟹和牡蛎

食物最讲究的是它的本味,最好是做法简单但又能吃出美味,从这一点看,我最喜欢两种美食,一个即是中国的大闸蟹,阳澄湖的金毛蟹为其中的上品,金秋十月食之,桂花飘香,人慵酒酣。

在家里吃也方便,把几只二三两重的河蟹洗净后放入双层蒸锅,盖上盖后用大火蒸上十五分钟即成。把姜切成丝,置入加了少许白糖的优质西湖陈醋中,食用即可。

我曾经特意赶往阳澄湖,在湖边的船上餐厅中大食蟹和白虾,渔民刚刚把它们从湖中捞上来立刻就成为老饕们口中的美食,那个鲜和嫩是不用说的了,说了现在还会流口水。

回江南老家的时候,有次被朋友接往一个叫隔湖的地方,一个画画的朋友就住在湖上的一艘小木船上,正是秋高气爽,照例还是我的最爱:虾、蟹还有特别肥美的鱼,其实这三样有一样已经可以吃得非常满足,三“鲜”加在一起反倒是有损口中味蕾,有些糟踏美味,但朋友之谊只会让他们把好东西统统端上来,船上的狗也知道来了客人,摇头摆尾甚是高兴。我们在船上的正舱吃饭,脚底下有板可以活动,稍稍推开一角,底下便露出湖水,把吃完的虾壳蟹脚往那湖水里扔,马上有鱼游过来争先恐后地接,非常好玩。

在船上吃饭的好处,除了新鲜,就是景色好。湖色苍茫,吃饱了,大家就着湖水洗手洗脸,非常方便。然后马上可以开船,你不用走出去,眼前便已换了一面又一面的风景,船上的人目眩神迷,忍不住会开始唱歌。

说完中国的最美味大闸蟹后,我要说说另外一种美食,也就是牡蛎。牡蛎被称为海底牛奶,在我国沿海城市也可找到,但法国人爱吃牡蛎是最出名的。

有人说,牡蛎的外形像女性的生殖器,而吃进嘴里的滋味则像男性的精液,所以它们是很多好色的法国人的偏爱。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对我来说,牡蛎味道的鲜美,如妖如魔,没有什么可比,杨贵妃是想“日啖荔枝三百颗”,我如果是杨贵妃,每天只希望有几个牡蛎吃也就知足了。

读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读者,也许会记得如下一段描写:“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巴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颇壳扔到海里。”

当时读的时候我没想到,有一天我自己会在巴黎用同样的办法生食牡蛎,亲自品尝未曾遭受污染的牡蛎的鲜美。在巴黎跟着法式美食家尝了很多美酒很多美食,但我最钟爱的还是牡蛎,酒足牡蛎也饱的时候,我说起莫泊桑的小说,可很多法国人都差点忘了他,因为莫已经太古典了。

我刚到巴黎的第一天,就被带往5-7,rue de la bastille ,那是一个著名的法国传统饭店,可以看见系着白围裙的服务生以欧洲经典影片上服务生出现时的姿势,托着盘优雅而绅士地走来走去。在那里我第一次尝到牡蛎,牡蛎的外形很怪,像扭曲的丑八怪贝类,要用一种特殊的刀来开启它们,门口有专门的人不停地在开牡蛎。新鲜的牡蛎不需要蒸,也不需要任何调味品,它们像三文鱼一样下面垫上冰、旁边有新鲜的柠檬就被请上餐桌。牡蛎天生带着一点咸味,加一点柠檬,用专门配的小勺把能吃的都从壳内分离,连汤带肉进入嘴巴,你只需体会它入口的清凉和鲜美,简直没法用语言说出。那种浅灰色的软体动物,吃它会上瘾。

在巴黎吃了几个餐馆的牡蛎,后来又去巴黎旁边以生产葡萄酒著名的波尔多小镇,去了波尔多那边的海边,我看到一根根竖起的杆子,原来就是牡蛎生长的地方,它们附生在海里的木杆上,为了没有污染,养牡蛎的区域禁止游泳。

我当然又在海边吃了很多更新鲜的牡蛎。

因为它们的营养价值高,我的嘴角很快长起了两个包。

告别巴黎的时候,我的朋友们叫我“牡蛎小姐”。

我觉得,miss oyster叫起来实在非常动听。



赵波菜谱(只是赵波爱吃的家常菜):

1、菜名:锦上添花

原料:鸡蛋两个,花菜半斤,土豆半斤,香菜二两剁碎,紫角叶二两切碎,黄瓜两条去皮切开。

做法:先把花菜和土豆分别煮熟,和其他切碎的香菜等配料用橄榄油凉拌,装盘,再把鸡蛋炒成嫩黄,加入盘中,注意外形,吃时撒上适当盐,胡椒粉和其他调料。

适合:一人在家时当主食吃,营养够,热量不高。

2、菜名:清蒸臭豆腐

原料:江南特产臭豆腐半斤,葱花二两,红椒二两,刚上市嫩毛豆半斤。

做法:把臭豆腐稍稍洗净,装碗,把红椒切丝点缀调味,毛豆亦分列其间,再加盐和味精、一点点糖,最后撒上切碎的葱花,浇上植物油,隔水用大火蒸十分钟即可。

特色:闻起来微臭,吃起来很香,咸淡正好,非常下饭,食后满嘴仍有余味。

3、菜名:茶蛋红烧肉

原料:鸡蛋半斤,五花肉一斤,茴香少许,冻豆腐半斤,姜一两,料酒。

做法:把鸡蛋用水煮到刚熟,同时把五花肉和冻豆腐处理好,洗净切块,五花肉先用水煮一遍,把水倒掉去腥,然后加酒加生姜和冻豆腐放在一起,加入优质酱油,用文火炖,加一点盐,肉熟时把去皮的熟鸡蛋加入进去,再一起用文火炖,起锅时加少许糖即可。

特点:菜色油光鲜亮,鸡蛋和肉及冻豆腐,味道各有千秋,属于保留家常菜。

4、菜名:鲫鱼怀春

原料:稍大河鲫鱼两条,新鲜肉糜半斤,鸡蛋三个,葱花二两。

做法:把新鲜肉糜用陈酒和作料拌好味道,把河鲫鱼洗净剖腹,腹中清空,把拌好味的肉糜塞进河鲫鱼肚中,使它们看上去依然栩栩如生,把三个鸡蛋的蛋黄蛋清放入大碗,加少许水打开,再把两条鲫鱼放入蛋水中,加盐、油、味精,把这碗隔水大火蒸上十五到二十分钟,菜即成,撒上葱花。

特点:蛋凝固后颜色鲜亮好看,鲫鱼泛香,吃时肚里的宝贝会带给人惊喜,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只是吃时注意鱼刺。

5、菜名:干煸武昌鱼

原料:武昌鱼一条,葱和姜少许,料酒,豆豉少许。

做法:武昌鱼洗净,两面都用刀划上几道,以便入味。把锅先用姜擦一下,以免鱼肉粘锅,在鱼肚里抹上盐和胡椒,放入油锅中生煸,撒上酒和豆豉和姜丝,加少许糖吊味,起锅时撒上葱花和香菜。

特点:外煎内嫩,一条鱼的两种味道。

6、菜名:凉拌茄子

原料:新鲜茄子一斤,葱,香油,盐和味精,酱油少许,糖。

做法:把茄子煮熟,把以上的各种作料加入,拌开即可。

特点:方便,容易,入口即化,牙齿不好的人的首选。

7、菜名:蛤蜊豆腐汤

原料:蛤蜊半斤,豆腐一盒,火腿二两,姜,葱,酒。

做法:把姜、葱和酒,放进油锅,迅速把蛤蜊投入一起爆炒,加入盒装豆腐,稍稍炒作,加入水和火腿,用文火炖之汤发白,加盐和味精即可。

特点:清淡可口,是一道可以空口喝的好汤。

8、菜名:生芹炒鱿鱼

原料:鱿鱼一斤,生芹半斤,姜,香菜。

做法:鱿鱼切片切花,生芹切好后先下油锅,再加入姜丝和鱿鱼片,爆炒即成。起锅加一点香菜。

特点:白的白,绿的绿,色香味俱全。杏花春雨话冶春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

说起扬州的点心,人们总会想起富春茶社。那里的杂花色包子、虾仁浇头的两面黄炒面、火腿干丝都令人难忘。下午两三点钟,富春已是人满为患,沏上一壶茶,叫一客杂花色或是一碗干丝,无论是在前厅还是后园,早些年吃的内容实质倒是一视同仁。到富春吃点心,点心是很精致的,只是环境喧嚣了些,尤其是品种最齐全的下午(富春上午也卖点心,但以蒸食为主,如大包、杂色包、千层油糕等),座无虚席,过卖穿梭,只能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注意力全在味觉上。富春名为茶社,茶在其次,在这种环境中哪里谈得到品茗,我想茶的作用只是为了冲淡口中的油腻罢了。如果真为喝茶,只有在冶春茶社才能做到名符其实。
从城北的梅花岭畔史公祠西行,沿河不远即是冶春园。
城北自清代以来,一向是扬州最佳胜之地,据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肪录》记载,自天宁寺至虹桥一带,茶肆甚多,最著名的有“且停车”、“七贤居”等。清明前后,游人如织,正所谓“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住兰桡”一带。
冶春茶社是临水而筑的草庐水榭,三面环水,倚窗凭栏,水光树色尽收眼底。窗外的河不宽,但可直通到瘦西湖的虹桥,偶尔有小船驶过,划破水面的平静。河的两侧树木葱宠,冶春草庐掩映其中。冶春与闹市近在咫尺,一水之隔,两个世界,真可以说是闹中取静了。
说是杏花春雨,未免早了一些,冶春最好的季节,当在仲春之后绿肥红瘦时。这时江南的新茶刚刚摘下运到,于是冶春门口会立上一块“新茶已到”的牌子,言简意赅,胜于多少广告文字。冶春的茶是好的,在我的印象中,品种并不多,档次亦无高下之分,一律是用带盖的瓷杯沏的,不同于时下一些以“茶文化”为号召的茶艺馆、茶楼,意在茶道、美器上作文章,冶春倒是更为贴近生活些。清茶沏开后,茶叶约占了杯子的三分之二,两三口后即要续水,一只藤皮暖壶是随茶一起送来的,不论喝多少,坐多久,水是管够的。茶叶确是刚刚采撷下的,碧绿生青,一两口后,齿颊清香,心旷神怡。
四到扬州,除了1966年是在隆冬之外,另外三次都是在水木清华的春天。这三次都到冶春喝茶,大概在那里消磨过五六个下午,几乎每次都赶上春雨霏霏。透过敞开的轩窗,眼前一片湿润的绿,有时是时下时停的雨,有时是似雨似雾的烟。冶春比富春要清静得多,无论什么时间,大多是三分之一的桌子有人占据,且老者居多,或边品茗边阅读书报,或对弈手谈,绝无喧闹之感。四周树木间的鸟语雀鸣不绝于耳,闭目聆听,淅沥的雨声和小船划过的桨声也清晰可辨。
冶春也卖点心,大多是在下午,其品种与富春茶社相比,差得是太远了,大约只有两三种,简单而平民化,质量却很好。最有名的要算是黄桥烧饼和淮扬烧麦了。黄桥烧饼是现做现卖,甜咸两种,甜的是糖馅,咸的是葱油。淮扬烧麦以糯米为馅,有少许肥瘦肉丁和冬菇,皮薄如纸,晶莹剔透。扬州人喜食荤油,馅是重油的。淮扬烧麦比北方的三鲜烧麦个头大,又以糯米充之,加以重油,是不宜多吃的,作为下午的点心,两三个足矣。冶春茶客吃点心的时间,总在午后三四点钟,一杯清茶喝得没了味道,意兴阑珊,腹中略有饥意,于是要上一只黄桥烧饼和两个淮扬烧麦,恰到好处。这时已近黄昏,小雨初歇,便可以择路而归了。



冷奴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l/05-li_bihua/008.htm

李碧华随笔集《绿腰》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7月第一版,1996年7月第一次印刷)
  豆腐,在日本叫做"冷奴"。
  它是这样上桌的:一个小小的玻璃皿,以冰镇着一方块雪白豆腐,毫无破绽,傲视同伎。上面斜斜摆放一个长柄的金菇和一朵芜茜。这一客冷奴,真贵,几乎同刺生一般身价。假得象幻觉,故并不敢惊动。
  冷奴,为了它的名字,想:因为冷,所以寂寞如奴;或因为是奴,所以冷。谁给一方块豆腐起了个这样的好名字?
  但我是个鄙俗的人。未几,已十分疲于尊敬它了。我最喜欢吃的豆腐,不是这种。是在上海,小小的店子贩卖"豆腐脑",热腾腾的一碗,上面遍洒小虾米、葱花、榨菜末、酱料,又淋上滚油、麻油、辣油。--就像一个脑那么烦琐缤纷。每碗只卖人民币一角钱。我吃了两碗,又吃了油条,半个烧饼。后来,便觉得不单是胃,连脑袋也撑了。这是一个老百姓的生涯啊。



西湖莼菜话乡情
作者:稀客
http://www.dragonsky.net/jny/xike/xihu.html
  西湖有二样特有名菜,一为西湖醋鱼,另一为西湖莼菜。西湖醋鱼名享天下,连在台湾未曾到过西湖的人,都久仰其名,各个大餐馆甚至也有这道西湖名菜,或许不够道地,因为正宗的西湖醋鱼是要用西湖中的草鱼烹煮而成。上回去了趟了杭州西湖,本想一嚐西湖醋鱼的风味,但临时改变主意,点了另一样杭州古老名菜"西湖莼菜汤"

  莼菜又名水葵,颜色碧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种珍贵的水生菜,其形看似小小圆圆,大约和50元硬币差不多,滑滑嫩嫩。莼菜为鲜嫩清香之物,不宜滚水烫煮,只消在热水中略煮即可,再放入事先煮好的鸡汤内,味道十分鲜美。

  而莼菜现在只有江苏太湖,浙江萧山湖和杭州西湖才有生长,可以说十分地珍贵。而其中又以西湖的莼菜最为美味。所以来到西湖,怎么错过,难得的西湖的莼菜汤呢?

  其实"西湖莼菜汤"还有一个故事呢。传说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菜,鲈鱼脍,其曰:“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为了思念家乡的美味,竟然辞官回乡,这个故事也就是成语"莼鲈之思"的典故。而乾隆皇帝多次南巡杭州,每次都不忘指定要以西湖的莼菜来做羹食。当然在上海有的餐馆也有这道名菜。许多海外侨人或华裔友人,路经杭州或上海时,都喜欢品嚐此菜,以表思乡之情。

  想在汤碗里捞片莼菜,似乎也是不太容易的事,莼菜滑嫩,才到汤匙边就顺着边缘滑溜下去,捞来捞去,好比夜市里的捞小鱼,总不得窍门。一旦幸运捞个正着,莼菜混着汤汁,顺滑入口,真是十分美味,难怪许多海外游子,会特别对西湖莼菜,感念至深。

  而自小生长在台湾,吃过许许多台湾特有的小吃,或许就近取用是件多么轻而易举事,从未想到其实故乡的味道早巳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等到身在异地他乡,虽品嚐着当地着名佳餚,但总不免勾念起家乡的风味小吃。

  记得某个因缘际会,来到日本研习,起初对能够品嚐道地的日本美食,兴奋不巳,拉麵、寿司、寿喜烧、日式火锅、定食,真是走到哪里,都能带给我吃的新奇,然而日子一久,这些美味竟然在脑中变味,火锅、定食不及肉圆、蚵仔面线;寿司、天妇罗也不敌猪血糕和碗粿我开始怀念家乡的风味,纵然再便宜,不起眼的小吃,都是我心中的满汉全席。

  走在东京街头,举目四望皆是挂着蓝色布幡的小吃店,然而我的心里却涌上一股哀伤,多么渴望看到一台台装着小轮的小摊车,台前放在一小菜橱,老闆正精神奕奕地烹煮着鱿鱼羹、馄饨麵,东京的夜晚是宁静而乾净,走在孤灯的巷弄里,居然想起台湾熟悉的烧肉粽的叫卖声。而当我在杭州品嚐着的西湖莼菜汤时,心中竟也激起那份家乡的莼鲈之思。

  除了对家乡的吃感到怀念,家乡的一景一物,好似一部纪录片,不断於脑海中涌出,即使平时我们不耐的交通,吵杂的人声,杂乱无章的市容以及各个大大小小阻碍通行的摊贩,都成了可爱的回忆。唯有身在异乡,才会发觉家乡的一切原来都是那么美丽,真正体会到,月是故乡明。



水煮牛肉
作者:稀客
http://www.dragonsky.net/jny/xike/shuizhu.html
  一向对於牛肉麵有所偏好,而在我们市里那间老字号的四川牛肉麵更是我的最爱。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是那牛肉麵店的常客,它似乎是伴着我成长。我喜欢它的麻、它的辣,喜欢它Q而不硬的牛肉。其实我自己都不清楚倒底着迷的是麵还是牛肉?或许自己对牛肉麵的钟爱,使我对周遭牛肉麵店特别敏感,只要看到招牌上写着“牛肉麵”三个大字,总会令我驻足垂涎一番。常常我都觉得纳闷,为什么满街都可以看到标榜“四川”的牛肉麵?难道牛肉麵的大宗来自四川?

  为了找寻这个答案,我跑遍各大书局,翻阅各类相关书籍,总是找不到令人满意的解释,然而在翻遍川菜来历的书中,却意外地发现许多介绍四川菜餚中倍受推崇的不是牛肉麵,但也和牛肉有所关联,是为“水煮牛肉”。这令我眼睛为之一亮!什么是水煮牛肉?为什么以前从没听过这玩意儿?看书中的描述 “麻辣味厚,肉质鲜嫩”这八字也只能凭空想像,难以真正查味体觉,毕竟再怎么文字组合亦不如自己亲身体会来得真切。

  直到踏上对岸,才幸运地嚐到了大名鼎鼎的“水煮牛肉”,当侍者端了一碗水煮牛肉,老远就可以被其花椒味扑得满鼻发呛,其色果然红绿分明,红的是那油亮的红油,绿色则为铺陈其上的小小葱花,而滑嫩欲滴的牛肉正载浮载沉地,隐现於红绿之间。如此红艳醉人,怎不教人凡心大动。於是第一筷即对准其中一片躺得若隐若现,姿态撩人的牛肉。我小心翼翼地夹起这么一片咫尺天涯,梦昧以求的牛肉,心里着实感动,竟然不忍入口,我看它入神三分,旁人则瞅我七分,害我急急,不分青红皂白将肉片草草送入口中。

  水煮牛肉果真名不虚传,肉质真是鲜嫩无比,它们在口中滑嫩易嚼,由於每片肉片都经过精心调醃入味,每一个咀嚼都散发出醉人的满足,吃它一口,顿时身轻如燕,吃上二口,直想奔上月亮;而搭配其汤头,真是如虎添翼,麻辣交加,但不失美味。水煮牛肉似乎有着勾胃的魔力,怎么愈吃愈饿,不知不觉碗里只见平湖秋月,没有半点起伏。想要捞片漏网之肉,还得瞪大眼仔细翻找。原来不是我肚小量大,而是肉片本为主角,当然以稀为要。而配角如白菜、芹菜、蒜苖等蔬菜,则大堆头地铺满碗底。主角食将完了,配角也就不知其味,徒留余恨。

  其实水煮牛肉是四川传统名菜之一,据说源起於北宋,四川本为井盐(自贡)产地,而需要大量的牛只来作为汲取盐卤的动力,然而当役牛淘汰后,盐工便就地宰杀,以水烹煮牛肉,再加上一些盐、辣椒、花椒。。等调料,即巳美味无比,成为民间传统名菜。后来,经餐馆厨师们经番改良研究,在作法上更为讲究,加上蔬菜的入汤,风味更佳。现在的水煮牛肉和古法巳大不相同,但为了保留传统精神,仍名“水煮牛肉”。而水煮牛肉由民间传入各大餐馆后,成为四川着名佳餚.

  告别神州,回到可爱的褔尔摩沙,才下飞机,竟然扬起一丝怅然,望眼尽是熟悉的路与树,小别几天果然没什么改变,而车行至街头,又看到林立的牛肉麵招牌,心中竟然思念起水煮牛肉,那滑嫩麻辣,勾魂醉心的滋味仍旧盘据心头久久不散,想不到它竟会让人一吃上瘾,彻夜难眠。望着细雨绵绵的天空,那晚我撑着伞,步在方砖上,朝着正宗川菜馆迈进的记忆又翻掀出来。现在心中唯一的期盼,不再是四川牛肉麵.想不到原本坚持经年的嗜爱,可以在一口之间有了转变。哪天要是在街头看板上,看到水煮牛肉四个大字,我必定立即弃车下马,管它水煮的是黄牛还是红牛。
字里行间的味道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闫涛)
《南方都市报》2003年11月11日
食得其所,快哉快哉!

“食得其所”的“所”,指的不是厕所,也不是派出所,按我的看法,应该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里的所,我理解成道理、原则、方法、路线、方针和个性化、无厘头。动物吃食物乃是由本能所引导,人吃东西恐怕没那么简单,我们可以学着吃、找着吃、混着吃、走着吃,其乐大焉!

这段时间我家里多了一条狗,在我的影响下,这条狗学会了吃麻辣口味,还会吃三文鱼、榴莲和剥好皮的柚子,我甚至怀疑它有一天会偷我的烟来抽!后来转念一想,不管是谁,食得其所,快哉快哉!

高尔基曾这样评价过托尔斯泰“只要想到这个世界上有他的存在,我就不会感到孤独”。

同样,在我以写美食为生之后,每想到有一些人和一些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就感到生活的有趣和有智,自从被王小波启蒙以后,我一直把追逐智慧和情趣当成我生活的原动力。

是无意中读到梁实秋先生和林语堂先生的美食文字后才让我立志写吃这一口的,后来读的东西多了,我才知道这个作者名单可以从孔子开始,一直到今天的蔡澜等人,中间有战国时的吕不韦,明清的倪云瓒、林洪、李渔、袁枚,民国的唐鲁孙,海外的林文月,内地的汪曾祺等人。“文革”结束之后陆文夫的那本《美食家》还成了启蒙一个时代味觉的读物。

渐渐地,我成了一个美食文字爱好者,三联出版社把赵珩的《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和逯耀东的《肚大能容》一出版,我就将其如获至宝地捧回家来,出差到香港,发现还有许多因为各种原因未得一见的美食作品,我也一一购得。

不读不知天下之大,蔡澜无疑写得最出名,陈诏写得最踏实,要说写得专业首推朱伟的《考吃》和江礼埠的《食趣》,写得最怪力乱神、离经叛道、剑走偏锋的只有香港的杜杜——人家连吃屎吃死人都写得蛮好看。

虽然美食是一种很个性化的爱好,但是每每读到那些文字,我不禁留恋这个世间,那些前人吃出来的经验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快乐哲学,教我去吃,教我去爱。

美食家速成读物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袁枚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烹饪学家。他所著的《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于1792年(乾隆57年)。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不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在须知单中提出了既全且严的二十个操作要求,在戒单中提出了十四个注意事项。接着,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

我自己认为,要想写美食,就绕不开袁枚的《随园食单》,如同写言情小说就非得读过《红楼梦》一样。

《天下味》

唐鲁孙,台湾美食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有多种饮食著述问世,其12部谈吃杂文《唐鲁孙先生作品集》被视为台湾饮食文学的奠基之作。

唐鲁孙先生爱谈皇家饮膳,他有他的本钱,唐先生是晚清八大皇族之后,光绪的珍瑾二妃是他祖姑母辈。所以夏元瑜先生说:“写这种享受文章,不是一般作家办得到的。

由于种种原因,有“汉字写美食第一高手”之称的唐鲁孙先生早已名扬天下的许多作品并没有被引入内地,我借一次到香港出差的机会把一套《唐鲁孙文集》买回,藏在书房不易示人,这本《天下味》是写美食最好的一本,我常常深夜读到无法入睡,它把我引入了一个灿烂的世界。

《吃一碗文化》

薛兴国先生是一位资深的报人、作家、美食家。1949年出生于香港,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工系。曾任联经出版公司副总编辑、《民生报》总编辑、香港《联合报》副社长,当年曾为古龙代笔写武侠小说。在港台文化圈里,大家都公认薛先生是一位才子。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甫踏入社会,就做传媒,让他可以到处去,广泛的阅历,厚积薄发,他成为一个才情并茂的美食家。著名的“谭鱼头”火锅刚在台湾开了第一家分店,就由薛兴国先生代劳作了妙文一篇。

除了偶尔给内地的报刊杂志写稿以外,薛兴国先生的作品在内地很少见,我第一次读薛兴国先生的作品就是他发在《书城》上的那篇怀念古龙的《握紧刀锋》,机缘巧合认识薛兴国先生,得知他还是香港烟斗会的会长,可惜第一次见面我就把他太太送给他的烟斗弄丢了,不过先生是性情中人,依然和我这小他二十多岁的人称兄道弟,一并饮酒,《吃一碗文化》和《再吃一碗文化》都是薛兴国先生送我的。

《写食主义》

立志在广州写美食的人都会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因为沈宏非就生活在广州。

但沈宏非并不是那种有大把闲功夫和闲钱,每天到处转悠寻觅美食的人,他是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工作者,他不仅擅写美食评论,也擅写社会评论。

我不认识沈宏非,但已经留意他很久了,因为他这本《写食主义》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美食文学的一个里程碑,有评论说他是“中国旧美食写作的殿军,是中国新美食写作的旗手,上世纪末以来的中国美食写作,几乎都笼罩在他的阴影之下”。我承认。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出书,我自认为很难写出超过《写食主义》的东西,书店里已经充斥着许多无智无趣的“美食文学作品”,徒增笑耳。

《唯灵食趣》

一个人尝遍珍馐美味后告诉你,他最喜欢吃的却是顺德农村的米心粥,最让他难忘的美食是一杯廉价的果冻。他就是香港资深食评家、国际饮食旅游作家协会远东区主席唯灵先生。

我一直认为“唯灵”这个名字是一个极有禅性的名字,但后来在顺德和先生会过一面后才知道其原名叫麦耀堂,再后来知道徐克电影《满汉全席》里的那个白胡子评委就是唯灵。

提起香港的美食家,大家就会拿唯灵和蔡澜做比较,我觉得蔡澜有趣一点,唯灵专注一点。唯灵先生曾把果子狸和花锦鳝比作“水陆双珍”,非典之后,“双珍”难聚




[推荐] 美食作家点将录 
文/小饕
http://www.163.ca/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1&topic=406
江山代有人才出,美食作家也是一茬接一茬,一拨又一拨。读者该读哪家,不该读哪家,谁来指引?不才想来承乏。我不敢自诩公允,只能按自己的阅读感受,给两岸三地的写吃文人打打分,我个人的品位自然会在评价中有所流露,但愿读者“肚大能容”,不要说这些都是谬见。

---台 湾---

梁实秋 细腻柔美
文化指数:★★★★
实用价值:★★★

梁先生赴台后,思乡之情日炽,所以他的《雅舍谈吃》中充满了对故国乡土的怀恋之情。因此,他谈吃的文章不以掌故丰富、涉猎广泛见长,却能以细腻温柔的情感打动读者。

唐鲁孙 王孙气派
文化指数:★★★★
实用价值:★★★★

唐鲁孙先生爱谈皇家饮膳,他有他的本钱,唐先生是晚清八大皇族之后,光绪的珍瑾二妃是他祖姑母辈。所以夏元瑜先生说:“写这种享受文章,不是一般作家办得到的,一定要簪缨世家累代书香的子弟才办得到。”最近唐鲁孙先生的一本小册子《中国吃的故事》在天津出版了,久闻唐先生大名的内地读者终于可以一窥庐山真面了。不过《中国吃的故事》所收文章失之繁碎,不算他老人家的顶级作品,希望台北大地出版社的《什锦拼盘》和《天下味》等书可以尽快引进过来。

逯耀东 史家风范
文化指数:★★★★★
实用价值:★★★

逯耀东先生是学有专长的史学家,却对饮食有着非同寻常的喜爱。他的《出门访古早》和《肚大能容》是目前所有饮食书中历史味最浓郁的两种,用逯先生自己的话说,是“想将中国饮食文化的讨论,从掌故提升到文化的层次”。他对饮食做了历史的考察,将饮食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相结合,给人一种纵深贯通的历史感,非常难得。

林文月 温婉绰约
文化指数:★★★★
实用价值:★★★

林文月女士青年时代在台大中文系就读时曾被认为是才女与校花的完美结合,多年来她浸淫在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化中,情怀笔触更是晶莹剔透,女性的独特感受力在她的谈吃文章中有充分的体现。林女士的《饮膳札记》多写自己精心烹饪的心得与感受,绝对比《随园食单》更具文化品位。

李欣频 另类迷情
文化指数:★★★★
实用价值:★

李欣频小姐是台湾的新潮广告文案高手,她写的文案被青少年们当作诗歌来诵读。她的笔法是另类怪异的,比如她讲失恋时的饮食:“我用感伤的吃法,虚拟饮食宴乐的相处情节,消化因广告而欢乐的食物,地球消化不完颓废留下的这么多空虚的塑胶盒,跟失恋者日夜加班生产的哀愁一样不环保。”她的《食物恋:情欲料理》一书,以精雕细琢的文笔将后现代人类与饮食的缠绵瓜葛表现得非常风格化。

---香 港---

蔡澜 本地风光
文化指数:★
实用价值:★★★★

蔡澜先生是广东读者最熟悉的美食家之一,看他肥头大耳红光满面,就不难想像他的文字风格。蔡澜先生最适合率领美食团,到世界各地去大快朵颐。他的美食文章也像是导游书,指引性强,文化味弱,好在行文轻松爽利,读起来绝对不累。

杜杜 西洋艺术
文化指数:★★★★★
实用价值:★★

杜杜的《另类饮食艺术》一直是我最爱读的美食书之一。杜杜的西学素养深,他凭借自己对西洋美术和文艺的稔熟,将对食物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尤其难得的是,杜杜文笔非常精练,在优美内敛的行文中偶而会闪现得体的幽默感。他是我读过的美食作品中文笔最值得称道的一位。

---内 地---

周作人 清汤淡水
文化指数:★★★★
实用价值:★

作为现代文化大师,周作人先生的成就是广泛的,境界也是高深的,饮食文章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只占有一个不怎么重要的位置。然而,这类文章的数量着实不少,而且题材与风格也特别鲜明,我们一读开头,发现是绍兴乡下那几样酱菜,又是那样清淡含蓄的文笔,就可以大胆断定那一定是周先生的文章了。在日益浮华的俗世中,这种雅致平和已成为稀罕物了———就像文章中提到的那些酱菜一样。

汪曾祺 香滑爽脆
文化指数:★★★★
实用价值:★★

多数美食作家都是吃别人做的菜,汪曾祺先生则爱自己烧菜,而且爱烧素菜,强调保持青菜的新鲜。他的文章也是如此,新鲜健康,清脆爽口,绝不像沈宏非先生有时表现得那样,如红烧肉一般肥腻。读多了时下那种惟恐描摹不够用力、比喻不够夸张的美食专栏,不妨改读汪先生的作品,保准去腻。

朱家溍 深厚博大
文化指数:★★★★★
实用价值:★★★

朱老先生没出过饮食专书,他谈吃的文章我也只读过《故宫退食录》中的几篇,还有给赵珩《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写的序言,那就这几篇文章已足够确立朱先生在饮食界泰山北斗的地位了。他同唐鲁孙先生一样,也在清宫的环境中长大,一生见识过的世面是后辈难以想像的。他记忆力惊人,往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现在好多人说谭家菜如何如何,其实根本不明就里,人家朱先生当时可是在谭府吃了好多年啊!这就是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区别所在。

徐城北 京韵京味
文化指数:★★★
实用价值:★★★

凡是对京剧有兴趣的人,肯定熟悉徐城北先生的文章。徐先生一生对北京倾注深情,《京城杂吃》一书就体现了他对老北京饮食文化的认识。

沈宏非 风流佻荡
文化指数:★★★★
实用价值:★★★

可以说,沈宏非先生是中国旧美食写作的殿军,是中国新美食写作的旗手。上世纪末以来的中国美食写作,几乎都笼罩在他的阴影之下,新进作家恐怕都会感到“影响的焦虑”罢。沈先生坦承自己是生于饥饿年代的人,所以他的文字肉感逼人,易使读者餍足。同时,他还说:“中国文字最好吃。”所以他致力于将中国文字充分咀嚼,嚼出其中的幽默感和荒诞感,他对文字的痴狂与香港的歌词作家林夕有一拼。




失传的老北京口味
2003-10-22 08:35:28 新华网
http://bj.21cn.com/baqi/food/xiaochi/2003/10/22/1310298.shtml
  旧日北京有一歇后语为“甑儿糕一屉顶一屉”。如今,甑儿糕已经难寻踪迹了。

  老北京的小吃品种繁多,味美价廉。它们是北京老百姓家中的常客,生活中的挚友。小吃的制作精良,使人们百吃不厌,乃是老北京人的口福。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小吃的制作手艺失传从而绝迹。本文谈到的两种食品仅存于北
京老人们的记忆中了!

  硬面饽饽。此种面食历史悠久。清代杨米人著《都门竹枝词》中有咏此食品之句:“叉子火烧刚买得,又听硬面叫饽饽。”清人何耳著《燕台竹枝词》中有咏句为:“硬黄如纸脆还轻,炉火匀时不托成,深夜谁家和面起,冲风唤卖一声声。”

  老北京人或客居北京多年的人,对其颇有感情。售此者背着长约二尺、宽一尺多的荆条筐,于晚间走街串巷提灯叫卖至深夜,特别是冬季,西北风吹送其吆喝声能传出很远。笔者幼年常在夜半一觉醒来时可闻“硬面饽饽……”之声。硬面饽饽包括子儿饽饽、糖鼓盖儿、小王八、硬面镯子、小米面饼儿、馓子麻花等,多为烙后烘烤,油炸者少。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北城一带尚有售卖者,今已绝迹。

  甑儿糕。此种蒸糕为儿童食品,制作方法极有特点,其蒸锅之形难用文字说清,只能略述其状,售者皆为挑担,一头为一方形木盘,中有锅如覆盆状(盆底朝上,覆盆下为水锅、火炉),顶端有口直径约三寸,蒸制时用一木模其形如甑(似小花盆),活底能动,中间凹下,小贩先将大米面少许放入凹处,并放糖一勺,再放米面少许填平凹处,上撒果料,以铁盖盖严后将木模放置炉口中蒸三、四分钟即熟。熟后将木模放在短棍儿上(立在木盘上者)顶出;旧日北京有一歇后语为“甑儿糕一屉顶一屉”,其含义是:一个挨一个,相继而来。

  卖甑儿糕者所挑之担子,一头为蒸锅置于木盆中,两旁有木架。一头为盛放原料之小木箱,箱下为水桶。所用果料为青丝、红丝、瓜子仁、葡萄干、芝麻等细碎配料与白糖、红糖。其吆喝声为“甑儿糕……吧”。

  儿童买它以为早点,连食数个并不解饿,家长们则谓之“茉莉花儿喂骆驼”。笔者与甑儿糕阔别六十余年矣。

  注:甑儿,原为瓦器,上大下小,底下有孔。后称蒸食物之木桶为甑



成都吃喝大全(zt)-来自民间

1.叶鸭子
文武路,过了公安局往人民北路那边走一点点,就看见了,推荐叶鸭子的冒菜。

2. 巴适面馆

  1)位于会展附近的“雷嫂面”品种只有三种:杂酱、排骨、牛肉。这家面馆每个品种的味 道都非常
好,而且价格尤其便宜。最难能可贵的是很卫生,这是许多小馆子都不能做 到的。生意好的不得了,定量销售哦! 哈哈,我昨天去吃了雷嫂面!!!不摆了!就是有点难找。美版主这个‘会展附近’太模糊了。确切的应该是为民路30号。还好名气大,居然问到了。*到一个小河沟。我吃了二两排骨、一两素椒杂酱、一两牛肉。舒服。一共5.5元。他们的面都是摆在外面煮,食客都能看见是否干净。点了面以后老板先会上一碗面汤,一碟大头菜丝丝,都是非常非常的。觉得不够还可以自己去添。有空的好吃嘴一定要去尝尝。回来发现朋辈餐也在附近,中午都很火爆。下次再来吃这家,然后再向各位报告。

2)、为民路的“请吃面”也不错,清汤排骨面是特色。不过价钱有点昂贵!

3)、国美电器商城(营门口)斜对面的“吉兴面府”的鳝鱼面不错。

3.成都琴台路的一家土鲢鱼

  琴台路*近百花潭公园北门的那边有一家:土鲢鱼的火锅还不错,春节这几天生意还挺好的,5点30左右就陆陆续续的开始人多了,只有一种红锅,不过也不是狠辣一般的朋友都可以吃的,它们的土鲢鱼还挺好吃的,2斤大概有10条左右,它们直接把锅端上来里面有一点配菜(例如芹菜,芋子..)还有土鲢鱼,因为它是直接给呢烧熟了的,直接就可以吃,如果呢想点鲢鱼头什么的,在给你点火煮,当然和其他的火锅城一样,也可以点点炒饭什么的,芍饼,粉之类的,土鲢鱼38元/斤,鲢鱼头22元/斤(是整鱼头),有机会试试吧,服务态度不错,鱼头熟了,是小姐给你成哦!!





豆 腐
http://www.wxrb.com/mssj/ms33.htm
林斤澜

谁都有几样可口的东西。年轻时可口就行,年纪大了还要可胃可肠可养生。常吃不腻,常不吃想吃。我几样里头,有一样是豆腐。

豆腐太家常了,又便宜,天天吃顿顿吃也不犯难。大我在北京住了四十年,头五年方便,后来渐渐少见了。有几年只在过年时节,凭本买到砖头块似的冻豆腐。有几年隔三岔五的来豆腐,但那长队也排不起。近十年有了“农贸市场”,有“个体”豆腐,贵一点先不说,总有“火烟”味儿。据说那是制作过程中,点卤用料的缘故。

叫人想念的东西,往往和故乡和童年有关。我的豆腐却关系不大,这东西十方圆通,老少无欺。
豆腐可以粗吃。我在京西农村里,常见一位钢厂工人下班回家,走过小店门口,见有豆腐,就要一双筷子挑起一块,连盐面儿也不洒,白嘴白豆腐,几嘴给吧哒下去了。可以用筷子挑起来吃的是北方豆腐,那也得冷天,半冻状态。这位吃了一块又一块,连挑三块不在话下。小店主人总是感动,陪着小声说道:

“有火,心口有火。”
这是我眼见里最豪放的豆腐吃家。

豆腐又不“厌精”“不厌细”。素席上要的是豆制品,豆腐当仁不让,可冷盘,可热炒,可做汤头压轴。厚明老弟去年过早作古,我曾和他在普陀岛上普陀寺中,吃过知客僧作东的一桌素菜。那仿制的鸡鸭鱼肉真是工艺品不消细说, 一碗带汤勾芡的豆腐羹,味道竟如“西施舌”。

“西施舌”是东海滩涂上产量极少的贝壳动物。十分鲜嫩,口感异常细腻。把名目起得那么艳丽,那要加些想象。把豆腐做到这个地步,东道主若不是和尚,我就要主张起名“素西施舌”了。
北京“药膳”的一份豆腐羹,放了些当归黄芪吧,价钱和一支烤鸭差不多。我这个吃豆腐的,也觉得还是吃鸭子划得来。

厨师做豆腐,总以为豆腐太“白”无味,重油,重味精,去年冬天上武夷山,住银河饭店,恰好遇着旅游淡年,冬天又是淡季。楼中竟只有我们一帮五六个客人。主人殷勤接待,叫点菜,说上山需吃野味,麂、蛇、甲鱼、狗肉都是弄得到的,我点了个豆腐。

主人以为玩笑,问:“怎么做?”
“凉拌。”
“不下锅?”
“生吃。”

端上来一中盘,盘底汪着酱油,酱油上面汪着麻油。中间是方块豆腐,汪汪一层碎蒜叶子。放到嘴里品品,有沙沙细声,那是味精多得化不开。

叫我想起东北一位作家,也是老弟,也过早辞世了。和他一起上馆子,他会飕地掏出五百克袋装味精,不言声,不由分说,满盘满碗花花洒将起来。

乡镇小酒店里,坐在柜台外边少方桌上,若没有盘子要一个饭碗也好,把一块豆腐拌上小葱,若不是小葱时节,放半匙辣椒糊,或是盐腌韭菜花,或洒上榨菜碎末,就是两个指头撮点细盐上去也可以了。吃豆腐吃的是“白”味,加咸加辣把“白”味提起来。

我老家善男信女逢斋吃素,或白事做素席,绝不会普陀寺那么讲究。却有一样一看就会的做法,能叫人吃荤时节也想起来。那是把豆腐切片,放在煎锅里用少许油,稍稍洒点细盐,煎成两面黄。吃时,蘸“酱油醋”吃。

“酱油醋”,北方通称“调料”,西南叫“蘸碟”“蘸水”,这蘸着吃,是个好吃法,可以满足各种口味,酸、甜、麻、辣、咸还有葱、姜、蒜、香菜,各种酱和豆腐都可和平共处,相反相成。连臭也会美起来,把臭豆腐的臭卤,加些白糖、醋、香油、蘸鲜鱼、鲜肉、白干、薰干,试试吧,

别具一格。徽菜中有代表作“臭桂鱼”可作旁证。

蘸着吃是吃法中最简单,又最是“多层次”。这吃法可以吃到原物的原味,又可以吃到“多元多味”。食谱上应当单立一章。

两面黄煎豆腐片,我老家抬举进鱼类,叫“豆腐鲞”。不吃素时节也想吃,可以把白肉片挟着蘸着吃。

挟上猪头肉片更好,猪头肉中拱嘴部位尤佳。那部位“全天候”拱动,不但拱着吃食,还拱土拱糟拱圈,拱得那部位不肥不瘦也不是肉皮仿佛三者调和匀净。

我能不想吃豆腐!
请先 登录 后评论